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21年1月12日在海淀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
海淀區人民政府代區長 王合生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淀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 2020年工作回顧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發展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攻堅克難、向上奮斗,年度和“十三五”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兩新兩高”戰略深化落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海淀新階段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眾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快速遏制疫情蔓延,常態化防控有力有序,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彰顯“海淀力量”、體現“海淀擔當”的優異答卷。
聞令而動,堅決果斷施策。迅速落實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一級響應措施,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組建14個專項組,進入應急狀態、完善應急機制、嚴格應急紀律,早會商、晚調度,疫情防控全面展開。堅持部門主責、街鎮兜底,建立健全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體系,壓緊壓實“四方責任”,筑起疫情防控“銅墻鐵壁”。在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后,采取堅決果斷措施,打贏了玉泉東市場關聯疫情殲滅戰。
全員發動,精準高效防控。織密扎牢社區(村)防線。加強中高風險地區進京人員篩查管控,累計排查101萬戶次。組建221人專業流調隊伍,依法對病例追蹤溯源。在全市率先啟用區級醫學觀察中心,建立“1+17+N”醫學觀察體系,累計醫學隔離觀察1.2萬人。圓滿完成入境進京、離漢離鄂返京人員轉運任務。構建“1+29”核酸檢測體系,累計采樣檢測292萬人次,區級定點醫院開展多學科、多專家、中西醫結合醫療救治。全面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和風險防控。
統籌調度,強化物資保供。在全國率先上線應急公共服務平臺,加強防疫物資尋源對接。累計籌集發放防疫物資196批次、694萬余件,有效應對初期防疫物資緊缺情況,有力保障救治急需、防控急需、百姓急需。加強生活物資保障,協調超市發等連鎖商超加大貨源組織力度,完成生活必需品區級儲備,增儲成品糧3436.9噸、蔬菜2405.8噸,啟動“點對點”監測補貨機制,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違法行為,確保“菜籃子”保供穩價。
發揮優勢,推動科技戰疫。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快速檢測試劑、疫苗、醫療器械科研攻關。百度、曠視、推想科技、佳訊飛鴻等一批科技企業在快速大人流測溫、輔助診斷設備等方面提供了科技硬支撐。納通醫療火速建起口罩生產線。啟用海淀·空中課堂,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全國200多所學校引進使用海淀·空中課堂課程資源。
搶抓時間,促進復工復產。全面落實國家和市級政策,為11萬家企業減免社保費301億元,為23.7萬戶次企業減稅205億元。及時出臺11類紓困惠企政策,為中小微企業減免租金、物業費11.7億元。開通7×24小時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專線,快速受理解決企業訴求。設立中關村科學城商務洽談服務中心,方便企業跨區域開展商務活動。在全市率先推出基于區塊鏈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深化續貸中心建設,貸款金額223億元。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544個政務服務區塊鏈場景落地,實現1136個事項全程網辦。復工達產指數居全市首位。
各位代表!回顧共克時艱的抗疫歷程,從白衣天使到駐區部隊官兵,從科研人員到社區工作者,從志愿者到工程建設者,從古稀老人到青年一代,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偉力,構筑起生命屏障,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平凡成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我們向所有抗疫英雄致敬!
(二)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強化運行調度,狠抓項目落地,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鞏固。
經濟運行蓄勢回升、企穩向好。地區生產總值8504.6億元,增長5.9%。 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3.9億元,增長1.7%。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爭取政府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資金94.85億元保障重點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開展促消費系列行動,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18.1億元,降幅逐月收窄。全面推進消費升級,線上消費逆勢增長,網絡零售額增長30.9%。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建立高精尖項目庫,引進南水北調集團、國藥集團、中資網安、微軟小冰、微盟、奇岱松等一批高精尖項目。預計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3萬億元,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66.1億元,增長8.9%。信息服務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增長16%以上。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開展“監管沙箱”創新試點,金融科技產業營收突破1500億元。新增上市企業18家,其中9家登陸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236家。
發展新動能加速孕育。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掛牌,制定“兩區”建設方案,一批企業項目簽約落地,設立全市首家自貿試驗區銀行分行。新基建、新場景、新消費全面布局。中關村論壇成功舉辦。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預計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6%,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5%,發明專利授權量突破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80件。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550家,獨角獸企業44家。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發展行動計劃全面實施。開復工面積564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174萬平方米,竣工100萬平方米。 18個重點產業項目有序推進。西北旺、溫泉等68萬平方米集體產業項目開工。加快實施中關村三小北校區等25個教育配套項目、唐家嶺路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中糧大悅城等商業配套項目。中關村科學城數字文化產業園加快建設,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增長 17. 8%。
(三)規劃引領,城市功能品質持續優化提升
深入落實北京城市總規要求,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區域環境更加宜居。
分區規劃加快實施。穩步推進專項規劃、街區控規編制。強化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出臺“村地區管”辦法,構建起全面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的工作體系。三山五園地區入圍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持續落實三山五園地區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完成東西水磨地區地上物拆除清理和東西紅門、荷葉山地區宅基地騰退,香山地區環境面貌持續改善,三山五園藝術中心開工建設。大運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海淀段規劃建設加快推進。
城市面貌明顯改善。 25項“疏解整治促提升”年度任務全部完成,拆除違法建設137.6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36.7公頃,新生違法建設“零增長”,違法群租房、占道經營、開墻打洞等實現“動態清零”,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4家,疏解整治有形市場18家,高標準開展110條背街小巷環境提升,新建和提升便民商業網點80個,改造公廁350座,全區旱廁“清零”。“馬上清(青)西”城市提升計劃加快實施。全市首家區級綜合市政服務集團組建運營。“城市大腦”成為全市樣板。“大城管”體系持續發揮作用。全面落實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認真辦理強化垃圾分類“一號議案”,構建起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閉合鏈條,廚余垃圾分出量較條例實施前增加6.4倍,分出率18.5%以上。
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清河交通樞紐完工,推進19號線一期、12號線、昌平線南延等軌道工程建設, 16號線中段通車,新增軌道通車里程12公里。上地東路等15條道路通車。打通西二旗西路、安寧莊西路等4條斷頭路,完成113萬平方米道路大中修和10項疏堵工程。開展62處公共建筑停車設施錯時共享試點,新增停車位5407個。完成70公里自行車道綜合治理。永豐調蓄水廠建成, 6座污水處理場站改造升級,置換自備井77處,稻香湖等6個變電站投用。
生態環境大幅提升。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細顆粒物年均濃度36微克/立方米,下降10%,優良天數292天,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城六區最優。5個水質考核斷面均達到或優于年度考核目標,南沙河水質從2016年的劣Ⅴ類提升至Ⅳ類。三山五園地區生態補水網絡基本建成。全區污水處理率99.3%。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造林綠化1626.7畝,森林覆蓋率35. 78%。
穩步推進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發展。深層次、多角度服務駐區單位。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九連冠”。主動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深化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整建制農轉非取得歷史性突破,4個鎮、38個村實施整建制農轉非,27994名農民轉變身份,享受城鎮職工社保待遇。鎮村兩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與中國農科院建立深度合作機制,籌建“農業中關村”產業創新聯盟。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所有村莊通過市級驗收。
(四)優化供給,人民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批民生實事落地見效。
就業社保水平持續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1.5%以內,連續7年獲評市級“充分就業區”。搭建“互聯網+招聘”云平臺,籌集崗位10萬余個。扎實推進精準救助,個案幫扶360名困難群眾。建設家庭養老照護床位9318張,建成13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水平居全市首位。
群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9200套,為特殊困難家庭提供公租房1229套,租金補貼覆蓋10789個家庭。寶山村、雙新村等重點棚改項目騰退1000余戶。完成13個、57.5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加強房屋出租管理,強化中介行業監管,開展群租房專項整治。
教育強區行動計劃全面實施。新增學前教育學位9300余個,幼兒園普惠率92%。深化集團化辦學、九年一貫對口直升辦學模式改革,新增中小學學位4000余個。推動中小學優質特色發展,新認定新優質學校26所、新品牌學校18所。獲評普通高中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范區。成立互聯網教育研究院,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組建中關村人工智能學院。
健康海淀建設深入推進。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建成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簽約率94.8%。啟動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加快建設。嚴守食品藥品安全底線。服務保障首體、五棵松等冬奧場館建設,扎實推進冬奧測試賽工作。完善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建成多功能運動場地42片。
文化文明建設卓有成效。蟬聯“全國文明城區”稱號。入選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重點聯系區。大型原創舞劇《曹雪芹》廣受好評。成功舉辦中關村舞劇節、第二屆亞洲數字藝術展。戰疫紀實短視頻《家園》獲評全國“五個一百”優秀作品。組織文化惠民活動8576場。新增實體書店116家。圓明園晉升國家5A級景區,馬首銅像歸藏圓明園。
社會治理創新發展。深化“吹哨報到”改革,深入開展“接訴即辦”,問題解決率、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全面完成鎮級機構改革,持續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形成140項鎮級職責清單。431項行政執法職權下放街鎮。區級經營類事業單位實現事企分離。
落實物業管理條例,實施提升物業服務水平三年行動計劃,成立業委會136個,新建物管會899個。建成40個區級社區議事廳,形成“1+1+N”社區協商議事模式。持續推進平安海淀建設,群眾安全感測評居全市首位。
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僑務、人防、防震減災、氣象、殘疾人事業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入選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12件、政協委員提案282件,解決一批重點民生問題。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政風行風不斷改進。以釘釘子精神狠抓任務落實,政府執行力進一步增強。
各位代表!一年來,全區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監督幫助的結果,是全區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結果,是廣大駐區單位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海淀區人民政府,向關心、支持、參與海淀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海淀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疫情沖擊導致的衍生風險不容忽視。二是科技創新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創新鏈與產業鏈、價值鏈融合貫通尚需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與產業化還有斷點、堵點。三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仍然突出,生態環境治理還有“硬骨頭”,城市治理精細化、專業化、智能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四是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還不足,距離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五是政府系統作風建設還需常抓不懈,一些干部專業能力、創新意識、服務水平仍有待提高。我們一定要努力改進工作,切實履行職責,盡心竭力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
二、 2021年主要任務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政府工作總的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為新引擎,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一村三山五園”,搶抓“兩區”建設機遇,深化“兩新兩高”戰略,推進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將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海淀新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增長10%左右,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能耗、水耗和空氣質量改善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慎終如始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是前提。特別是近期本市出現多點零星散發病例,疫情傳播風險加大,我們絕不能有絲毫僥幸麻痹心理,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放松,完善“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常態化防控機制。嚴格落實外防輸入措施,精準做好中高風險地區進京人員排查管控。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嚴格食品供應鏈防疫。發揮發熱門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哨點”作用。持續抓好社區(村)、公共場所、特殊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空間密閉場所常態化防控。提高突發疫情應急處置能力。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有序組織疫苗接種。
在此基礎上,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全面提升創新發展能級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完善“龍頭企業+中小創新企業+公共平臺+高校科研院所”創新體系,強化工作推進機制,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
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功能。統籌區級政策、空間、資金、服務,實施一體化配置保障,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全力做好國家實驗室落地建設和配套服務,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支持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大力培育前沿產業集群。建設智源未來智能系統平臺、區塊鏈算力平臺等一批新型基礎設施和科技應用場景,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戰略長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駐區高校“雙一流”建設。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開展通用底層技術布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強化落戶、教育、醫療、住房等服務保障,加快國際人才社區建設,聚集更多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首都人才發展高地。發揮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推動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建設,著力引進國際知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全面升級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以大信息為支柱,以大健康為突破,以科技服務為基礎,加強高精尖產業組織。實施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引領區。壯大產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優勢產業,做強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網絡安全等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布局量子信息、衛星航天等未來產業。推進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科創金融試驗區建設,推出一批主題樓宇,落地一批機構企業。用好各類創新基金,吸引實力強、國際化的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機構,鼓勵企業并購重組,加大企業上市服務力度,深化續貸中心和確權中心建設,增強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頭部企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健全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加強深層次服務,培育更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提升孵化器、眾創空間專業服務水平,推動投資機構和孵化機構加強合作,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更加精準培育潛力型企業,助力中小企業跨越式發展。堅持以項目為抓手,動態完善高精尖項目庫,健全項目評價、引入、推進機制,細化促投產、促簽約、已投用清單,加強簽約、注冊、開工等重點環節調度,加快推動小米、字節跳動、快手、美團、愛奇藝、騰訊、榮耀終端等項目擴大辦公空間,深信服、偉仕佳杰北方總部等項目落地,北京聯影、中資網安等項目投產,保持儲備一批、落地一批、建設一批、達產一批接續態勢。
全面推進“兩區”建設。聚焦人才、資金、土地、數據四大要素,突出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區域協同四大特色,放大“兩區”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疊加效應,打造制度型規則型開放高地。健全清單式推進、一體化落實、高水平建設工作體系。動態完善政策措施、目標企業、空間資源清單,加快創新政策在企業層面落地見效,精準引進國際功能型機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國際專業服務機構等,完善標準規范的服務體系和高效便利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聚焦東升科技園、中關村西區、清華科技園等園區,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開放平臺。立足中關村軟件園,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建設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辦好中關村論壇。深度參與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和金融街論壇。優化外資外貿發展環境。支持科創企業“走出去”,加強國際創新合作。
積極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北區規劃建設。實施第二個中長期開發計劃,開復工638萬平方米,力爭竣工212萬平方米。圍繞“土地快上市、資金快回籠、產業快落地、群眾快回遷”,重點實施翠湖片區、永豐片區土地一級開發項目,啟動冷泉村、上莊村等村莊騰退,推進83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加快蘇家坨、溫泉等135萬平方米“一鎮一園”項目進度。圍繞補足服務配套、增強生態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統籌推進9條道路工程、 6項輸變電工程以及溫泉水廠、稻香湖再生水廠(二期)等項目,規劃建設中關村翠湖體育休閑公園,實施污水治理行動計劃,建成投用18個教育配套設施,服務好故宮北院區建設。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創造新需求。大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積極推動消費升級,培育線上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擴大健康、養老、旅游、文體等服務消費,支持新零售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實施五道口商圈改造提升,釋放世紀金源能量城市、悅界主題街區消費潛力。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重點產業等領域投資,高標準建設投資項目庫,動態完善在建、新開、儲備項目清單,健全項目推進和保障機制。
(二)優化提升城市功能,構建新型城市形態
堅持規劃引領,狠抓分區規劃落地實施,促進減量發展、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南區城市更新、三山五園地區品質提升、北區集約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
堅持覆蓋全域、面向實施、多規銜接,做好8個街區控規和24個保留村村莊規劃編制,推動重點功能區規劃、專項規劃與街區控規有機融合。強化規劃編制、實施、監督、保障閉環管理。注重城市設計,加強建筑高度、城市天際線、第五立面、城市色彩管控,完善設計方案審查機制。深化市區協作規劃機制,發揮街鎮責任規劃師作用,努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融入設計、施工、運營各環節,精心打磨好每一個街區、每一棟建筑,讓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溫度。
加強土地管理。推動土地一級開發向土地整理轉變、項目平衡向區域平衡轉變,帶動功能、產業、人口合理布局。堅持“用途管制、成本控制、精準供應、循環利用”,實行“先定項目后供土地”,確保土地、空間與科技、產業精準匹配,實施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用地成本。建立閑置和低效用地臺賬,綜合采取收儲、回購、升級等方式,促進產業用地有機更新。對新增產業用地,鼓勵區屬平臺公司開發持有、量身定制產業空間,增強產業引導和資源管控能力。支持駐區企業盤活自有用地,置換引入新的高精尖項目。落實“村地區管”,管好用好集體產業用地、村莊公益設施用地、宅基地、基本農田和耕地、生態林地。持續抓好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問題整改,扎實推進專項治理,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治理成果。
加快三山五園地區改造提升。實施《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做好建筑規模“減法”和環境提升“加法”,建立實體化工作專班機制,實施嚴格管控,統籌建筑減量、村莊騰退、文物保護、景觀提升、交通疏堵、城市管理各項工作。啟動掛甲屯、福緣門、二河開等地區騰退改造。完成東西紅門、荷葉山、功德寺等地區已騰退地塊綠化建設。全面開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高水平建設三山五園藝術中心,打造文化新地標。
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有序疏解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業態和部分服務功能。分類實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打造一批美麗街巷。健全快速發現、快速執法工作模式,保持違法群租房、占道經營、開墻打洞等“動態清零”。堅持規劃引領、依法拆違、綜合保障,推進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專項治理,拆除違法建設15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不少于100公頃,堅決遏制新生違法建設,全面推進“基本無違法建設街鎮”創建工作。強化騰退空間統籌利用,做到“一處一案”,織補城市功能。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探索城市更新市場化政策機制和可持續路徑模式。推動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成府路至知春路段主體工程年內完工。規劃建設清河濱水綠廊,實施安河橋、樹村等重點節點建設。實施中關村大街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統籌推進“馬上清(青)西”地區城市更新。扎實做好北大西門片區改造升級。加快東升科技園二期、三期建設。做好棚戶區改造項目收尾。推進五塔寺、明光村、朱房、冷泉、上莊等地區騰退改造。持續開展城市邊角地環境整治。完成雙清路14號院等10個、 59.7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
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城市大腦”實施步伐,完成 AI計算中心建設,拓展智慧能源、智慧消防、智慧社區、智慧水務等應用場景,打造城市智能治理開放平臺。深化“大城管”體系建設,發揮街巷長、小巷管家作用,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組織開展城市清潔日活動,全面提升環境秩序水平。
統籌做好“四個服務”。加強長安街沿線、釣魚臺、玉泉山周邊等重點地區環境保障和安全管控,實施重點地區架空線入地,推進三環和四環路、 G7高速公路周邊及中關村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全力做好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加強駐區單位服務,促進對接合作。深化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促進跨區域協同聯動。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推動“三城一區”融合發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全力服務、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深化對口協作和支援合作,助力結對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三)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宜居海淀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更大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基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開展“一微克”行動,協同控制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努力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堅持水岸共治、建管并舉,實施“水清岸綠”行動計劃,建成20公里慢行濱水走廊,強化河湖長制,確保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持續改善。實施好節水行動,嚴格用水總量控制,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建設海綿城市。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抓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
完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建成“一網一庫四平臺”,形成高效的垃圾分類管理網絡。嚴格督促垃圾分類管理責任落實。建立健全群眾參與的可持續機制,推動市民文明習慣養成。加強桶站精細化管理,推進密閉式清潔站改造和小型密閉式垃圾收集車更新。加快建設再生資源預處理中心、大工村廚余垃圾和建筑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提升垃圾終端處理能力。
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全面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高標準完成1700畝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廂黃旗等6個公園綠地。加大騰退還綠、留白增綠力度,建設一批口袋公園、小微綠地,精心營造城市綠景,為群眾提供更多綠色休閑場所。
建設美麗鄉村。實施屯佃等7個非保留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東馬坊等12個保留村美麗鄉村建設。廣泛開展美麗庭院創建,組織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深化準物業化試點,加強村莊基礎設施長效管護。
(四)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持續改善群眾生活品質
緊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辦好民生實事,辦到群眾身邊、辦進群眾心坎。
扎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促進和創業扶持政策,挖掘擴大就業新增長點,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精準救助,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拓展多元養老服務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推進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建設,做好高齡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持續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提升群眾居住品質。開工建設政策性住房3000套,竣工8000套,支持利用集體土地建設一批保障性租賃住房,做好公租房配租。著力提高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黨組織覆蓋率、物業服務覆蓋率,深入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健全物業項目考評機制,整體提升物業服務管理水平。開展既有住宅電梯加裝和電梯隱患治理。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深入實施教育強區行動計劃。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增加普惠學前教育學位1500個。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學區制管理和集團化辦學,多途徑擴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新增中小學學位4000個。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優質教育資源聚集地。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加強國防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成長中的教育家”工程。建設線上優質教學資源庫,探索“互聯網+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應用。辦好中關村人工智能學院。
推進健康海淀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水平,推進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提高家庭醫生簽約率和服務質量。鞏固深化國家衛生區、全國健康促進區創建成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打造“一刻鐘健身圈”。服務保障首體、五棵松等冬奧場館建設,繼續實施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聚焦慶祝建黨100周年,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舊址展覽提升工程。建設好香山革命紀念地,打造全國一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融入城市治理和群眾生活,深化群眾性文明創建,開展志愿服務,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倡導“光盤行動”、垃圾分類文明健康新風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發展實體書店,廣泛開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海淀”。推出一批高品質文化精品力作。打造全國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推動大運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海淀段規劃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辦好中關村系列演出季文化惠民活動。提高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加大公共數字文化供給。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打造數字文化產業集聚高地。
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推進地鐵12號線、 19號線、昌平線南延等軌道建設和13號線拆分工程。加快安寧莊北路、巴溝村路等道路建設,新增通車里程8公里。完成道路大中修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實施5項疏堵工程,打通一批斷頭路。加強重點區域及學校、醫院周邊交通綜合治理。新增停車位5000余個,創新錯時停車、車位共享、智能管理模式,拓展路側停車管理改革成果。完善綠色出行體系,加快慢行系統建設,加強共享單車管理。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貫徹落實《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深化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構建簡約高效基層治理體系。落實“接訴即辦”工作條例,提升群眾訴求解決率和群眾滿意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健全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成社區(村)“兩委”換屆選舉。推進社區服務站改革。健全議事協商機制,新建20個社區議事廳示范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深入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確保區域安全穩定。
(五)深化改革攻堅,加快構筑發展新優勢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提高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推進“互聯網+監管”,對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機制。全面落實各項援企惠企政策,精準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直接惠及市場主體。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緊密、常態、暢通的溝通對接機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以恒心辦恒業。深化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治理體系,壓減區屬國企層級,圍繞土地整理、產業服務、公共事業、資本運作等板塊優化國資布局,推動區屬平臺公司立足中關村科學城做精做強主業。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聚焦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案例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一網、一窗、一門、一次”改革,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出更多“辦好一件事”主題服務,實現更多事項就近能辦、馬上就辦、網上可辦、全區通辦,讓企業多用時間跑市場、少費功夫跑審批。完善企業“接訴即辦、按需速辦”和“服務管家+服務包”長效機制。優化企業落地、建設、研發、轉化、成長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全面加強稅源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分類清單,增強樓宇經濟信息平臺功能,強化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做好經濟運行調度管理,提升服務企業的時效性、精準性和專業性。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和綜合執法改革,完善街鎮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全面實施街道職責規定、鎮職責清單。推進財政管理改革,堅持過“緊日子”,強化成本控制和預算績效管理,堅決壓減一般性支出,集中財力辦大事、保民生。用好地方政府債券政策,強化重點任務財力保障,嚴格政府債務管理,加快項目有序循環。設立中關村科學城城市更新與發展基金。打造“農業中關村”,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智慧農業,服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等重點項目規劃建設,完成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任務,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創新,做好整建制農轉非后續工作。
各位代表!新征程、新使命對政府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發揚斗爭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積極參與協商議政,提高建議提案辦理質量。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區,嚴格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加強規范性文件審核。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落實普法責任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要創新行政方式,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注重工作統籌,強化政策協調,增強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能力。鼓勵支持創新探索,更多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工作、提升效能。注重通過重點任務鍛煉干部,做到“打一仗進一步”,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要持續改進作風,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加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鞏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一步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當好施工隊長、生產隊長,聚焦重點任務狠抓落實,推動海淀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
三、關于《北京市海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的說明
區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制定海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未來五年海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根據區委《建議》精神,區政府制定了《綱要(草案)》,現提請大會審議。下面,我就幾個問題作簡要說明。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對海淀發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下,改革創新、銳意進取,譜寫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區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五年來,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區域功能定位,實施“兩新兩高”戰略,城市空間新格局加快形成。深入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三山五園地區整治提升取得重大進展,圓滿完成系列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區域功能持續優化提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跑出“加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組建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建立健全推動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營商環境評價位居全市首位,形成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疊加效應。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蟬聯“全國文明城區”稱號,大運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海淀段加快建設,文化軟實力正成為區域發展硬支撐。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55%,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進“吹哨報到”“接訴即辦”,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走在全市前列,整建制農轉非取得歷史性突破,扶貧支援任務圓滿完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城市大腦”建設,“大城管”工作體系不斷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這些歷史性成就,為開啟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新征程、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綱要(草案)》編制過程和主要特點
區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專家顧問組,開展了33個前期課題研究,編制26個專項規劃、 2個街鎮規劃。其間,廣泛聽取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吸納了市民的大量建議,匯聚各方智慧。《綱要(草案)》的編制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的過程,是統一認識、形成全區共識的過程。
編制過程中,重點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堅持服務首都大局、把握發展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確保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二是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分析“十三五”奠定的發展基礎,把握“十四五”階段性特征,保持工作連續性,持續深化“兩新兩高”戰略,努力在新起點上開創發展新境界。三是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將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作為工作著力點,在補齊短板中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發展品質。
(三)“十四五”時期總體發展思路和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根據區委《建議》精神,《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努力建設高能級創新引領型城區、高質量發展典范城區、高顏值宜居宜業城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示范城區、高品質民生幸福城區、高素質全國一流文化強區,到202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這是“十四五”時期海淀發展的美好藍圖,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更是對海淀人民的鄭重承諾。
《綱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服務首都能力實現新提升,“四個中心”功能顯著增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取得新成效,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基本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高品質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總體形成新型城市形態;城市治理現代化建設實現新提高,基本形成智慧城市總體框架,平安和諧法治海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更舒心、更美好、更安全;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地見效,“兩區”建設成為示范標桿。具體設置了25項定量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13個、約束性指標12個。
(四)“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綱要(草案)》共11章,明確了九大發展任務。
一是高標準服務國家和首都大局。主要包括: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著力提升“三山五園”首都功能、縱深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二是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主要包括:加快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充分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打造國際一流的人才高地、加快建設科創金融試驗區、全面升級創新雨林生態、建設科技創新治理試驗區。
三是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主要包括: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培育生命健康產業、積極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提升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高精尖產業主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四是加快構建高品質新型城市形態。主要包括:高質量推進分區規劃實施、高標準建設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有序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推動美麗鄉村融入科學城建設。
五是全面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建設。主要包括:建設“智慧海淀”“暢通海淀”“平安海淀”“和諧海淀”“法治海淀”。
六是全力打造高顏值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強化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推進水生態系統建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
七是全方位提升社會民生福祉。主要包括:統籌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建成現代化教育強區、深化“健康海淀”建設、健全就業社保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八是建設全國一流文化強區。主要包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深度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動力、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世界級歷史文化旅游勝地。
九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主要包括: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深化區域合作。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奮斗。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真抓實干、頑強拼搏,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